一片片土地被盤活、一個個優質項目落地投產、一條條村落換新顏,村民“腰包”鼓了起來……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乳源瑤族自治縣以典型村建設及相關項目推進為牽引,培育打造典型村特色和亮點,實現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工作取得新進展,推動“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加力提速、落地見效(詳見韶關日報4月9日A5版)。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乳源瑤族自治縣一六鎮團結村以設施農業發展為抓手,打造“升級版”溫室大棚——“全域空間種植”項目,實現平面利用到空間利用的進階,小番茄一年收10茬。團結村打造特色產業的創新舉措值得全市各村借鑒和復制。新農村建設,首先要讓農村經濟繁榮起來,讓農民富裕起來。團結村大力發展“升級版”溫室大棚(也就是特色產業),可謂牽住了當下農業發展的“牛鼻子”,讓農民增產又增收。
我市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良好的生態優勢,全市應依托這一優勢,像團結村一樣大力發展大棚經濟,進一步做好特色產業文章,推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全鏈條升級,助推農業農村發展潛力不斷釋放。
當然,大棚經濟是發展特色產業的支柱之一,也是振興鄉村的有效途徑,通過科學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手段,實現高效、高產、高質的農業生產方式。相對于傳統模式,大棚經濟優勢明顯:節約土地資源、保護農作物、提高產量質量、延長產季等。簡言之,這一模式告別了靠天吃飯的短板,將科技與管理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使農民成為新農人,讓農業成為高附加值的產業。事實上,我市各地都在不斷探索大棚經濟,并以這種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彌補農田數量有限的不足和有效解決農業供應問題。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不斷地增加消費者對高品質、綠色健康農產品的需求。
大棚經濟在于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沒有規模,大棚種植難以發揮其優勢,也缺乏抵御風險的能力。團結村的實踐表明,公司化運作、大手筆投資以及“跨村合作、村企聯辦”的經營模式,可以有效克服零散農戶資金投入不足、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和市場信息欠缺、銷售能力有限的缺點,真正實現抱團發展,從而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資源有效配置,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全市各地還可以數智化為引領,部署創新鏈,提升農產品育種、栽培、收獲環節的鄉“土”資源價值;以縱橫延拓為路徑,拓展價值鏈,提升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鏈效益,形成兼具粵北底蘊和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特”色;以聯農帶農為根本,完善利益鏈,提高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鏈多主體協同度,升級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的“產”業全鏈條。成功的路不止一條,但現代農業的實現路徑不會變,那就是科技助農、產業興農。通過打造標準化、規?;?、品牌化、可持續的產業鏈,必將讓“優勢”升級,使農民增收,實現產銷、觀光、采摘一體化發展,從而為加快鄉村振興增效賦能,助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